保研
本指南由刘昶胜同学攥写
声明:保研经验仅基于本人经历或好友经历的总结,包括了个人储备,保研流程,信息源推荐,入营材料,笔面试体验,心态平衡等。
你可能有一定的科研理想,有志于往科学研究领域继续探索;或是未来目标的求职领域需要这样一份文凭。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能让你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为应试疲于奔命。
个人储备
课程学习
我们本科阶段的课程大致可分为三类:文科类、理科类和产出类。
文科类科目
大约需要我们精准掌握领域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名词解释、简答题),同时需理解对领域理论在研究或实践中的应用(论述题)
对于精准度:让准备内容不断逼近课程的考察范围,认真听考试范围,然后根据自己的习惯背熟就好。我个人的习惯是多次迭代整理,形成一个自己熟悉的文档,考前两天集中背诵自己准备的文档。
对于视角多样性:一般在论述题才会有这样的要求,一般会和老师课上一直强调的研究热点有关。我个人的方法是上课随心记了关键词,考前会在知网或WOS多看看相关的论文,对涉及研究热点的主题、方法和未来方向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控。不过这样的准备算是锦上添花的作用。
理科类科目
这类课一般需要做题才能理解其中的理论方法,突击的作用微乎其微。主要包括数学类课程和技术实验类课程。(资料清单中有大量这类课程的资料推荐,可以帮你学的更好)
虽然不能突击,但我们院的考察难度相对基础。我个人建议平时听懂消化每节课的内容,考前尽量留足一周以上的视角依据框架复习,复习方法上多刷题同时反思知识点间的关系(比较文科生的做法)。
有些课程的实验课有助于理论课的理解,例如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应用机器学习等。虽然大多数同学未来会对代码敬而远之,建议大家还是认真做实验作业,课内代码对于考试来说够用。
想进一步探索的同学可以多去CSDN上看看课内作业的变体。就像学语言一样,多敲代码才能对代码熟悉。CSDN也有很多知识点的梳理和经典教材的推荐。
产出类科目
这类科目不是应试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大家通过小组合作或自学一些技能完成作品。例如研究型的“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信息管理课程设计”、或是作品型的“信息构建”“数据库原理”“数据可视化”“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
这类课非常考验大家的自制力,混分数来讲肯定不会挂,但如果不付出足够的精力肯定拿不到一个满意的结果。建议大家在做的过程中多了解自己想做什么,多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多培养自己的沟通合作能力。一分努力一分收获,不错的作品也不局限于分数,不仅在夏令营、出国等申请考核上有用而且有利于发现自己的技能点。
语言
关于语言门槛
有些院校对六级有明确的要求,例如在夏令营/预推免要求中明确规定500分以上。
很多人纠结考到多少比较ok,个人建议550以上是一个相对通用的分数。
对于top级的学院(清北),基本的bar卡在600上下(590左右都问题不大)
如果你想去清华-哥伦比亚管工这类中外联培项目,可能要考托福和GRE这两个出国用的语言成绩。
刷分建议
因为武大大二才开放四级,考了四级才能考六级。大三上的六级是最后能在夏令营/预推免刷分的机会。
个人背单词的习惯:打印六级官方考纲,在大量刷题前过一遍,用固定符号标注意思不懂的(🔲)或听力辨认不出(⚫️)的词语。达到一定量后会发现自己的薄弱点是固定的。
刷题只刷真题,越近的真题越好。有时间就刷近五年、十年的。在刷题过程中继续过单词和不会的题目。时间不够的话优先刷听力阅读,作文翻译通过读题构思过掉。
考试依据效益最大化原则做题。作文能写完即可,听力遵从第一感觉和整体大意,阅读单选>段落匹配>选词填空,翻译语法意思>专有名词表述。
竞赛/科研等
可关注每年3-6月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官网发布的推免细则(2023年的链接),并翻到细则的附录查看科研竞赛名单。
一般推免细则的标题长这样:
附录一般会有什么:
关于科研
- 无论最后是否发表,鼓励大家参与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项目,可以是找老师写论文也可以是参与研发,当然要考虑到老师研究领域的产出周期。
- 此外,课程项目其实都能算科研经历,不想额外参与科研项目的同学也可以好好打磨自己课内完成的作品/论文。
保研流程
保研流程分为两条线:首先必须获得本科生学院的资格,第二拿到研究生学院的offer
用visio画了一个丑丑的流程图:
关于“获得本科生学院的资格”:
- 普通渠道:学院会依据推免细则对大家进行排名,一般综合排名前25%的同学可以拿到推免资格,具体细节详见推免细则和每年9月份学院官网的推免工作安排;
- 研究生支教团渠道:全校每年选20个左右满足推免申请条件的同学在入学前先支教1年。这个推免排名会相对宽松一点,本专业前50%就可以了。但是笔面试考核比较思政且严格。可以关注一下“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每年9月的通知。
关于“获得研究生学院的offer”的批次:
夏令营(3~7月):宣讲会—报名—入营—考核(笔/面)—学院网站“优秀营员”。
预推免(8~9月):流程大致如上→学院网站“拟录取公示”,可以看成夏令营的晚批次。
九推(填系统,9.28及之后):在系统上填志愿,如果前两环节已有offer则走流程;如果还没有offer则“捡漏”填报,一般这个环节的面试也是一个走流程的过程。
注意,意向保研到本院的同学也要分清“获得资格”和“获得offer”的区别,没有保研资格拿到offer也白干。
对于“上岸”(获得offer)的概率来说:
从放出名额数看,夏令营>预推免>九推,九推基本很少学校会留名额。建议大家早投多投,尽量避开面试撞车放弃的情况。
今年不少学院出现夏令营优秀营员数>最终拟录取名额的情况(比如武大信管),意味着拿到优秀营员并不等于稳录取,甚至有学校拿到夏令营优秀营员后要求在预推免阶段进行进一步面试。因此,需要确保好优秀营员的录取效力,例如检查优营名单中你的排名数<录取名额数,或与对方研究生招生办咨询。
保研信息梳理与信息源推荐
所需信息梳理
- 报名前:院校特色、培养方案;报名信息、报名要求、入营优营信息
获取渠道包括:学院公众号、学院官网或研究生院、资讯公众号、宣讲会
- 流程中:提交材料、笔面试内容等准备内容及经验
获取渠道包括:经验类公众号、参营过的学长姐、社交媒体平台
- 面临选择时:学习科研内容、就读体验、深造去向
获取渠道包括:本科的老师们(如果研究生与本科专业相近)、所在院校的学长姐、“报名前”阶段的相关信息也可以用到
- 原则:范围越聚焦,越具象化越好(尤其是面临选择,需要权衡的阶段)
在信息具象化方面,已经在导师科研课题组的学长姐>专业>学院>学校
信息源推荐
网站:官方的信息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考研保研都需要关注的网站,包括专业门类及权威资讯,以及目标专业招生的名额数等)
目标院校的官网(包括整个学校的研究生院与目标学院官网)
例如,南京大学研究生院汇总了各大院系的招生信息与时间点,同时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也在“通知公告”栏同步了本院的①夏令营预推免报名门槛、②提交材料组成、③计划营员数与录取人数(往届通知里看)、④报名途径、⑤结果通知时间、⑥入营活动安排等。
大二有推免意向的同学,或者是预推免阶段再战的小伙伴可以提前看一看学院的成绩排名要求、四六级要求以及参营论文要求等,提前规划准备。
公众号:加工后的信息
资讯类公众号
提醒自己关注意向夏令营的时间节点;也可以参与其中的分享会听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或者是领一些资料。不用全部关注,大部分信息都是重叠的。
推荐:保研声、保研岛、后保研HBY、保研之家(如果对经管类top项目感兴趣的同学,保研声的消息更灵通一些;保研岛是有免费的模拟训练与直播活动)
院校公众号,内容包括:
学院的线上宣讲会或早鸟会(尤其是清北复交),在每年的2~3月份,分享会一般会分享学院的特色培养模式、学术资源以及专业研究的具体内容(例如,上交和复旦的信管方向会有所不同,上交信管更强调数据科学方法一点?);夏令营期间的宣讲会如果涉及了人才培养,也记得听听。
往届校友或在读研究生的去向或本科背景,方便自己进行定位评估与特色挖掘。
学院的一些特色培养活动(例如出国交流、交叉项目等)
经验分享类公众号
推荐高校思享类个人公众号(例如:iShareWHU、RUC思享等),作用包括但不限于:
(1)依据学长姐的本科背景评估自身通过入营筛选的概率。
(2)了解到参营或预推免面试的情况及准备经验。
(3)通过学长姐们的生涯规划与深造动机激励自己,拓展发展可能性。
学院老师或学长学姐
从老师与参营者、直接就读者的角度来评估,算是最一手体验的信息。
如果本科院校里,有与保研方向相近,而且关系不错的老师,可以与他们交流一下择校的规划,以及目标院校的往届就读反馈、学术交流情况、以及导师的学术情况。学校间老师的交流也是比较频繁的。
参营阶段的小伙伴也可以咨询往年参营过的学长姐参加笔面试的体验。虽然题目依据参营规定肯定不可以透露!但了解大概的模式也能有一个准备方向。不过,每年的面试在形式上都有所调整,我们还是要以不变应万变。
拿到offer面临选择的小伙伴也可以咨询一下学长姐导师们更具体的研究内容、所要求的能力结构、工作节奏以及深造去向等,方便自己做出最合适的选择,规划自身的研究生生涯与职业生涯。
注意:如果要询问老师或者学长姐,除非特别熟,否则联系之前最好准备好所有要问的问题,开始问之前也要询问对方是否方便,做到礼貌得体。
建议大家整理重要的信息,方便自己查看:
时间点及考核类:系统关闭时间、入营时间、笔面试时间及方式、出结果时间、确认offer签确认书日期(部分院校存在)
提交材料途径:是否需要额外填写其他系统或问卷星;是否需要邮寄纸质材料。需要邮寄的小伙伴,最好在截止前3天寄出去!!
提交材料内容:无外乎成绩单、外语水平、排名证明;推荐信、简历、个人陈述、极少数学院(复旦经管)需要提供个人介绍视频;获奖证明汇总、参营论文、扫描盖章后的申请表等。
建议分梯度准备自己的申请学校,包括尝试冲一冲的学校、稍微努力能够到的学校以及保底的学校,可以将个人背景与往年优营的背景比较权衡,能多投就多投。
去年留存的潦草整理:
入营材料类型
证书:成绩单、四六级证明、排名证明(找年级辅导员开)、获奖证书等材料扫描复印。
入营论文(虽然大多数学校没要求提交代表作,但有提交的通道都最好交)
推荐信:其定位是让院校与申请者外的第三方对申请者背书。建议提前联系好导师(最好是接触比较多的),一次性拟好所需要的稿子找老师检查及签字。不要写的太早:推荐信的内容一定要依据实际来写,可以参考这位博主的注意事项:https://www.xiaohongshu.com/explore/61014e74000000000102d61a?app_platform=android&app_version=7.84.3&share_from_user_hidden=true&type=video&xhsshare=CopyLink&appuid=5f042082000000000101cf98&apptime=1683812066。
个人陈述:其定位是让院校了解申请者在主观方面的申请动机与努力方向等。建议提前梳理一下自己的竞赛科研经历,写清楚为什么想申请,为什么可以申请,诚恳简洁即可,切忌使用过于文学化的语言。不同院系有500、700、1000、1500等字数要求,可以写好一版后依据不同院的字数要求增删调整。
个人简历:其定位是客观让院校了解个人的能力。在内容上建议大家突出科研能力,格式上黑白整齐就可以(切忌花哨),推荐超级简历WonderCV这个网站,自己用Word做表格当然也可以。
极少数院校(复旦经管)可能需要提交个人视频(整花活环节)。
Tips
关于科研经历:如果没有拿得出手的发表论文或科研竞赛,建议提前打磨好自己的课内作业项目(大二大三很多课都有project),这些都能作为申请中的科研经历。因为面试中老师们关注点在于你从中收获了什么,在哪里发了文章都是次要的。
个人陈述、个人简历与推荐信都有相同的定位,就是证明自己是有能力且匹配投递的项目,所以建议充分挖掘自己的经历与目标专业的需求及研究方向,准备的话术往那靠就好了。
面试
本篇面试篇将分为面试准备、面试过程与面试复盘三部分。
面试准备
注:考察重点皆为个人理解与总结,大家可以多搜集信息完善自己的准备。
1. 自我介绍(中英文,1分钟、3分钟、2分钟都有,这个一定要熟)
长度:一般准备个2分钟的版本,向下可以压缩到1分钟,向上可以扩展到3分钟。
结构:基本情况(姓名院校专业)+学业背景(成绩外语科研)+申请动机(why继续科研,why选择这个方向,how继续做什么,如果1分钟以上可以着重)+结束。
Tips(1是基本要求,2是进阶要求啦)
熟+控制好时间,有的面试严格控时,有点搞心态,建议考前练习计时。
多点印象点,可以用关键词;多用连词与topic word,有条理;扬长避短,可以着重说2段经历引导老师后续的提问(当然这些提问自己也要准备好)
For example: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叫抄手,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xxxx系。我将从学业成绩、科研经历与兴趣方向等方面简要介绍自己。
学业方面,我的成绩位列本专业前x,并获得过xxxx等荣誉。**在外语方面,**我以xxx的成绩通过六级,并完成1篇英文论文的写作被xx会议录用。
此外,科研活动方面,我开展了xx、xx等项目。它们让我掌握了xx等知识与技能,同时完善了我对科研过程的认识,进一步坚定科研道路的选择。
**而对于xx(申请方向)的兴趣,**开始于xx。在文献调研过程中,我发现了xx。与此同时,xx、xx与xx等不同的经历都让我对xxx话题愈发感兴趣。随后,在xx等领域的课程学习也让我进一步认识到xx的研究有趣且有意义。
xx大学在xx(申请方向)等领域具有深厚基础。因此,我十分期盼进入xx继续深造。期待在后续面试中进一步向老师们展示我自己,谢谢各位老师!
2. 涉及个人经历/简历方面的问答
提问方法与考察重点(个人理解)
老师可能用英文问你1段经历,或者中英文从简历(申请系统)里挑出一段经历来问你细节。看重科研过程中的素质(洞察力、方法工具、团队沟通)与研究有效性、真实性。
个人准备经验
把申请系统里个人经历的选题背景、研究空白、研究内容、采用方法及技术细节、研究结论、创新点与不足都过一遍,拿捏不了的地方就写在word里,尽量精简,环环相扣。
涉及的专业知识与工具方法也过一遍,老师可能会问对应的原理或方法对比,但不会问太深层原理性的东西(如果是应用型的专业),例如可能问你在项目里选择机器学习模型的依据,但不会让你当场修改损失函数。
如果是让你自己展开一段经历说明,建议事前准备1段课程项目、1段科研项目以及1段竞赛项目。
常见回答角度
问“你最难忘/有收获的经历”:STAR法则 - 阐述项目/比赛要求+团队/你初期遇到的困难+你的解决方式+最后收获(although I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
问“你最有收获的一门课”:课程学习内容(目标+理论+工具三选二)+你完成的项目+运用的工具/方法+最后收获/结果(发表…)
问“你认为的科研特质是什么”“你的优势点是什么”:引用上面的例子说明,在科研素质、专业积累以及软性能力上的优势,此类问题基本都可以套用同一段或者同两段经历进行回答,加深我们的匹配度和独特性。
3. 涉及专业知识的提问
提问方向与考察重点:老师在“专业知识”环节的面试一般会有三类题目,着重考察你的积累广度,以及对研究领域的了解深度与逻辑性。
第一类是概念性的题目,直接解释一个专业术语,或是解释一个理论/问题。
第二类是热点前沿性的大话题,切口会很大,咱们会发现有很多能说的东西。
第三类是针对你的兴趣方向提问,问是否有进一步的研究打算。
个人准备经验
对于概念性问题,参考申请方向的考研书目或经典课本,先看一遍目录或思维导图回忆预习一下大纲。大纲框架构建完后,选择平常的考察重点进行复习,同时回忆准备平时考试的思路(例如,问到某个数理统计的知识,可以在脑子里想想它的上位概念、相关概念,涉及的主要方法或理论)。
对于热点性问题等比较泛的问题,建议先回答基本的概念、流派以及对应的研究方法甚至技术;其次,回答前沿趋势,批判辨析其中的利弊(想到了社会新闻或案例甚至可以引用),最后提出展望(参考平时背书类课程论述题的回答)
针对兴趣方向,**建议看一下兴趣导师的论文,并结合脑子里第一时间出现的2~3个现象进行提前准备(事前准备2个兴趣方向足矣),**回答思路:提出问题→社会背景→研究空白→细分内容→技术路线(→预期结论)
4. 软素质面试
我个人理解的软素质面试(市面上所称的“行为面试”),就是让面试者举出自身的事例,或者是回答对某个问题自己的看法或思考。只要有条有理说清楚问题,同时有一点特色或印象即可!下面归纳一下常见的提问类型:
常见类型
申请动机:为什么选择了我们学院/专业;为什么选择硕士而不是硕博;你对这个专业的了解程度;如果是跨专业可能会问申请专业与本科专业的联系与区别……
未来规划:对导师的期待是什么;你的研究生规划是什么;你有未来长期的规划吗。上述两个问题因为涉及对方学院,准备时搜搜有没有什么避雷点,例如“顺带投投”“容易投中”这些话当然不要出现……
人格特质:你有什么优点/缺点;你相比于其他人的优势(科研优势)在哪里;分享一段你最有成就感/挫折感的经历以及你的收获/教训……
日常问题:你的爱好;你的本科专业;你的本科学校;对你影响最大的人……
部分老师会进行压力提问,不管内心如何汹涌澎湃,外表稳如老狗就好了。例如:你为什么缺乏xxx方面的经历;和xxx学院对比,你会选择哪一所;我看了你的论文写的不好,你是评价你的学术能力的呢……
英语问题(大多数是提问日常问题,极少数学校会用英文展开对话)
题型:英语面试作为夏令营必经的环节,大致可分为两类题型
一类是日常的问题,考察是你的口语流畅度,只要尽量不卡壳说完即可。
另一类是学术性的问题,考察你在国际化学术环境中的交流能力,极少数学校会用英语与你进行针对个人经历中特定的科研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交流(e.g. 上交安泰)
准备小经验:可以准备一些万能话术,尤其是英语面试。例如I would like to elaborate this topic from following 3 aspects.等套话以及连词。小红书有很多大佬博主总结!
5. 面试准备的其他注意事项:
部分院校会要求准备PPT阐述个人情况(如武大信管),通知了就做没通知就不做。
面试比较玄学(是真的),重要的是表现大方自信就好,可以找朋友一起模拟。
除了前期充足(或抓重点)的准备外,面试过程中临场发挥也很重要。
面试过程
1. 自我介绍环节
注意有意识控制语速,让对方听得清楚明白>规定时间内讲完。
找到自己习惯的视觉焦点(我习惯盯屏幕,想不起来就看摄像头),眼神不飘忽。
不用太care手部动作,适当用一下没关系的,我们也不是罚坐罚站。
2. 提问与讨论环节
和老师的交流要看成是平等交流,就当成是平时与老师探讨;人在不是那么高度紧绷的状态下,很多学科情怀、社会责任感的经历与想法都会回忆起来。
对于有点了解的问题,不要激动,顺着参考一下自己准备的经典例子结构化地回答,建议由面深入到点,结合前沿趋势,能想起来案例就说案例佐证。
对于没准备到的问题,如果不是专业知识,就尽量往自己事前准备的经历上靠;如果是专业知识,不会就诚实承认,但是一定在承认后要想自己会什么东西,能讲多少就讲多少,并真诚地请老师批评指正,自己日后会加强学习补足。
全程做好礼节,比如开头“谢谢老师的提问”,结尾“以上我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谢谢老师”,保持乐观具有亲和力的微笑。
如果是群面,在提问其他小伙伴时自己也要模拟一下,回忆起相关的知识结构与作答方式,不断恢复平时的满血状态。
3. 其他注意事项(其中,“面试环境”与“面试设备”涉及线上面试)
面试环境
没有噪音(如施工),建议提前几天选择一个干净封闭有wifi的空间(例如酒店或会议室),避免前一天找地方的慌乱。并在门口贴好请勿打扰的告示。
网速ok,建议主机位与副机位使用不同的网络。
面试设备
电脑、手机等作为机位的设备在面试前记得充满电。如果要求拍摄到手部,建议购置一个外置广角摄像头(本人买的奥尼C33),防止面试当天被告知不符合要求,如果有电脑支架也可以试试调整拍摄范围。
准备好学校要求软件的两个账号(可以找亲友借或用2个不同手机号注册),在面试前找同学进腾讯会议/钉钉模拟考官,听一下噪音和网速的情况。
仪容仪表
- 建议穿全身正装或者是适合正式场合下的着装,对待面试态度会更端正。保持面部整洁,保持乐观有礼节的微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脑内checklist,这是我的仅供参考:
自我介绍(中英文两版)有没背熟?几分钟?如果有PPT把PPT过一遍。
自己每一段经历和课程是否清楚?回忆一下自己的项目及表现出的个人特点。
英语面有哪些万能的套话?把一个对象/事物讲清楚大概需要哪些部分?
专业知识/话题从哪些角度回答?问到不熟的想一想相近的知识、案例或项目。
问到“为什么选择这个项目”,记得动机与自己的努力,突出与项目的匹配度。
任何不熟的问题就把它和你之前的经验积累或者项目联系起来。
面试复盘
1. 可以回忆的内容:
老师所有的提问及追问
我自己的掌握情况、实际回答与外在表情反应
老师的反馈(比如说语言反馈或者是表情、肢体动作)
我日后的准备方向与临场发挥改进
2. 试后的调理技巧:
回忆越及时,越能想起当时的细节,方便自己日后准备。
搞完后睡个觉或者散散步缓冲一下,再开搞下一场!时间紧张但也要保持好状态。
推免面试的内容还是相对比较结构化的(如前面所言),只有很少很少的学院会要求群面,或者是只有牛逼人牛逼轰轰的全英面试。
老师们选人的标准我们没法确定,但我们能做好的就是自己这关,保持不卑不亢、沉着冷静的心态,抓重点进行准备(如果有时间,当然越全面越好),在面试过程中与老师同学们进行充分交流,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与特色!
笔试
一般考察数学类(拿本考研数学一/数学三复习)+编程(数据库、编程语言、数据结构)。
已知有笔试的学院有:人大信息学院(注意:不是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等信息类项目。(欢迎大家补充)
需要笔试的院系比较少,但是如果报了需要笔试院系的同学建议大家花1-2周的时间提前复习。考察的题目广度大于深度,考的不难但最好都复习完。最好问问参加过的学长姐大致考察的范围(虽然他们可能都忘了,不过问总比不问好)。
关于推免系统的填报
对于填报流程与细节,推荐大家关注保研声每年9月23日前后出的这些文章,例如去年出的:https://mp.weixin.qq.com/s/KFqtfblfXJXD5Y8scQrkDg。
这个环节一般是走形式。但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夏令营和预推免的offer,需要在这时填志愿“捡漏”。如果这个时候你在为捡漏焦虑,或许可以和其他需要捡漏的同学一起搜集最新信息。捡漏信息群推荐大家去微博“保研”超话或小红书、豆瓣等相关小组进行蹲守,捡漏信息包括哪些院校可以“捡漏”,捡漏进度等等。
如何平衡时间和心态
本科即将结束之际回望四年的时光,我发现本科是一个独自寻找自己节奏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寻找非常需要自驱力,但找到了也有利于自己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在本科期间因为客观安排的原因,会存在一些需要熬夜和肝的时间段。我觉得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摸清自己的底线,不要触及健康红线是我的第一原则。其次就是坚持即胜利。
如果需要减轻一些短期高强度的情况,我的建议是提早进行规划。我个人喜欢提前两三个月有初步计划再行动,虽然执行力并不强但好歹做啥有个谱,最后产出的结果都还可以。当然我们院在研究或就业中持续学习的大佬更值得我反思与改进。
还有一个比较玄学的道理,就是越升入本科的高年级阶段,你会越觉得所经历的这些事情总能做完的。但做的结果依然依赖于过程中的投入,所以保持良好的心态向前推进吧。人可以跑得慢,但是不要停下来。